查看原文
其他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95)|桐、叶


【解字】

桐:甲骨文“桐”字由“木”和“同”构成。“木”表示与树木有关;“同”像青铜觚的形状,是商周时期青铜觚的通名(西周早期的内史亳丰觚就自名为“同”;甲骨文“同”字有加“口”的,也有不加的),在这里标示字的读音。卜辞中用作地名。在六书中属于形声。

西周以后“桐”字多加“口”形,写作“(西周晚期翏生盨)”(伯父簋)”(春秋宜桐盂)”(战国曾侯乙墓竹简)”,为上下结构。伯父簋铭文“桐”字或写作“”,以“屮”代“木”,意思相同。战国睡虎地秦简“桐”字写作”,为《说文解字》所收小篆字形)所承袭,并一直沿用至今

【桐字常见字形】

资料来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


【解字】

叶:甲骨文“叶”字像树上长有树叶的样子。隶定作“枼()”,是“叶”字的繁体字形“葉”的早期形态。卜辞中用于人名或用作地名。在六书中属于象形。

商代金文中有“(射女鼎)”字,学者以为也是“叶”字。西周早期献簋铭文有“”字,可以隶定作“枼”,用作“世”。春秋战国文字有“(夫申鼎)”“(拍敦)”“(齐侯镈)”“(叔夷钟)”“(王孙钟)”“(冉疆钟)”“(越王者旨於睗钟)”等字形,构形由左右结构变为上下结构,但构形理据与献簋相似,也用作“世”。可能因为“枼”大多数时候用作“世”,所以,战国文字出现了添加“艹”以强调其植物属性的“葉”,写作“(丞相触戈)”“(叶矛)”“(上博简)”“(睡虎地秦简)”,变成了由“艹”和“枼”构成的形声字。《说文解字》收有“”字,是“协”字的古文字形,由“十”和“口”构成,表示众人同和的意思,后世借以取代“葉”字,成为我今天的通用规范字形。


【叶字常见字形】

资料来源:甲骨文常用字字典

甲骨文每周识字合集





甲骨文每周识字合集(1-169)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0)|豭、豚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1)|雏、凫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2)|侵、寇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3)|肆、虐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4)|危、亡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5)|在、睫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6)|将、帅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7)|遣、令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8)|徒、步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9)|奔、袭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0)|乘、车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1)|驱、扫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2)|迅、速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3)|败、获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4)|艾、草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5)|刍、荛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6)|蒿、莽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7)|牡、丹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8)|寻、竹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9)|苑、囿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90)|栽、树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91)|散、栎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92)|刺、柏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93)|櫅、木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94)|云、杉


资料提供|李振洲、徐兆强
图文编辑|杨军辉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中国文字博物馆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